关键词: 特岗教师 2025
一、单选题
1.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使教师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从事教育工作的光荣,从而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荣誉感,坚定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发奋搞好教育工作,更好、更多地培养人才;学生在教师的爱护中,感受到师爱的温暖,感受到教师殷切的期待,学生以师爱为动力,奋发向上,不辜负教师的培养和期望。这说明师生关系具有()
A.激励功能 B.教育功能 C.调控功能 D.社会功能
2.通过赏析、讨论、动手操作,了解掌握……;通过制作……,体会……作用;通过对……的建构,体会……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的重要性。这些关键词是对()的描述。
A.情感目标 B.知识与技能目标
C.过程与方法目标 D.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小红一边听音乐,一边打毛衣,这属于()
A.注意的选择 B.注意的保持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
4.如果一个人能用5~10种特质词汇描述自己的个性,则按照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其描述不属于个性的()
A.重要特质 B.主要特质 C.次要特质 D.核心特质
5.加里宁说:“既然你们在今天、明天、后天就得把你们的所有的一切都奉献出去,但同时你们如果不日新月异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力量和精力,那么你们的任何东西都留不下来了。”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
A.爱国守法 B.终身学习 C.教书育人 D.为人师表
二、判断题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2.引导—发现模式一般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
3.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4.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5.在教育法制的运行过程中,教育法的实施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A【讲师解析】题干所述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励教师努力搞好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人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奋发向上。这说明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激励功能,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2.C【讲师解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由“动手操作”“制作”“问题的解决方法”等词可判断题干中的这些关键词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描述。
3.C【讲师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题干中小红一边听音乐,一边打毛衣属于注意的分配。
4.C【讲师解析】奥尔波特将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是个人所独有的、代表个人行为倾向的特质,它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中心特质(核心特质)又称重要特质或主要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次要特质也是人格的组成因素,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题干中的描述不属于个性的次要特质。
5.B【讲师解析】题干表明教师要不断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才能“留下来东西”,才能持续不断地奉献自己。这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终身学习的职业要求。
二、判断题
1.×【讲师解析】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几方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2.√【讲师解析】引导—发现模式一般适用于数理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经验储备,才能从强烈的问题意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
3.√【讲师解析】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因为学生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也有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需要,故题干说法正确。
4.√【讲师解析】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一般而言,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题干表述正确。
5.√【讲师解析】教育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在于保证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切实的遵守。在教育法制的运行过程中,教育法的实施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2025年特岗教师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添加
客服老师微信领取
登录下载附件
二维码失效
请点击刷新
微信扫码登录下载附件
微信识别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
山香官方微信客服
微信长安识别添加
获取1对 1备考指导服务
历年试题0元下载
6大学科,100套试题
学练结合,查漏补缺
测测你是否适合当老师
学历年龄分析,资格证书分析
报考地分析,历年考情分析
(c)2008-2025 招教网 ©版权所有